![[旅遊+] 鶴藪直入八仙嶺 全程淨係用長鏡(攝影教學)](https://www.iplayhk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8/02/Cover_arling02.jpg)
一般拍風景,絕大部分都是使用廣角鏡頭,大概跟我們偏好以廣闊的眼光看周圍環境有關。但其實長焦鏡頭能把場景中有趣的局部強調出來,放大呈現,當運用得宜,效果將十分震撼!引人入勝的程度絕不輸廣角照。
延伸閱讀: [大埔站] 長路漫漫是如何走過 — 八仙嶺 (芒草、海景、山景)
除此以外,限制自己以長焦拍風景,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強迫跳出固有模式,尋找新的拍法!因此,在一個煙霞嚴重的日子,我帶上了一支70-200mm長焦鏡頭,從鶴藪走入八仙嶺,並(盡量)全程只使用這支鏡頭拍攝。來看看我拍到怎麼的風景吧!
交通資訊
於粉嶺火車站的綠色小巴總站乘搭52B小巴,便可直入鶴藪圍。
留意52B班次疏落,差不多半小時才一班,而且車站位於車坑的中間,與另一條小巴線共用。
車程約20-25分鐘。
八仙嶺行山路線資訊
這次的路線偏長,全程約11公里。初段坡度頗陡,及後亦時有起伏,但視野開闊,心曠神怡。屏風山、黃嶺,及八仙嶺均有不錯的風景。
延伸閱讀:
於鶴藪圍涼亭下車後,便一直沿著寛闊易走的鶴藪道直入鶴藪水塘。腳程快的話約需20分鐘。鶴藪水塘一帶其實風景亦不錯的,不過今天的目標是山上的長焦風景,因此不作停留,隨即上山。
這次帶了2機4鏡和1支腳架,另外還有2支小腳架作拍攝影片之用(完整器材清單可參看文末)。以數量來說其實並不比往常多,然而卻感到比平常沉重。很大原因是因為這次所帶的70-200mm長鏡頭,份量比慣常使用的廣角及標準鏡頭沉重不少。而且因為路程較長,帶備的水也比平常要多。還有就是…因為久疏戰陣,體能變弱了。上山是最客觀的反映,一旦疏懶了就沒法掩飾。
這次之所以會選八仙嶺這條路線,其實跟長焦鏡頭的特性——前後景壓縮有關。我認為長焦風景照要好看,其中一種方法,就是把豐富的元素緊湊地填入構圖中。我幻想,如果從側面把八仙嶺的多個山峰一併納入構圖中,形成遠近不同的層層山嶺。而在前後景壓縮的作用下,將可進一步加強壓迫感,形成一種長焦獨有的震撼風景!
下午三時多才正式開始上山,因此不太可能在入黑前完成十多公里的路程。不過原本亦打算等入黑拍星空,因此已做好夜行的準備。除了照明,也包括保暖,因為1月底的天氣咋暖還寒,特別是入黑後,溫差可急降5、6度。即使日間和暖,也必須帶備保暖外套。
初段從鶴藪上登屏風山的路段是一輪的樓梯急登,在高負重的情況下,都相當辛苦。但往後有好一段路的起伏都不算很大,算是先苦後甜(然後再苦)吧。
上山當日陽光普照,把山野都照得明亮。陽光照射下,景物的顏色都會更突出,因此搜尋可拍之景時,以有陽光照射為首選。若陽光同時從側面灑落,將產生橫向的陰影,讓景物的立體感更強,更有戲劇性!
經過一座小山坡後便抵達屏風山,景色終於變得開闊。遙望山下,可見中國境內之鹽田區。可惜當日煙霞非常嚴重,站在山上,更能清楚見到一層厚厚的污染物籠罩著大地,非常誇張。想到這就是我們正呼吸著的空氣,也不禁概嘆:我們為了一口新鮮空氣,從城市逃到郊外;然而,當郊外也變得烏煙瘴氣時,我們還能往哪處逃?
嘗試在此開闊位置以長焦拍攝,但沒能拍到甚麼,便繼續上路,此時已快四時半了。沿著開闊的山徑前行,在某個轉角後驚見隱身於後的黃嶺。放眼望去,視野全無遮擋,整個山勢完全呈現眼前,非常壯麗!同時還加上側光照射,讓山嶺充滿立體感。
可惜煙霞實在太嚴重,遠處景物的細節都丟失了,只剩下淡淡的輪廓,大大限制了拍攝的選項,基本上就只能強調抽象的遠近層次了。同時,由於身處之地距離前方的山嶺太近,使用長焦的話無法呈現整個氣勢,因此仍沒能拍到甚麼滿意的作品。
繼續前行上登黃嶺途中,回望一路走來的路徑,發現身後山峰呈遠近相連起伏之勢,非常適合以長焦拍攝,也正正是我想尋找之景!找了一個適當位置開壇,架好腳架及長鏡,既拍遠處的層層山嶺,也拍近處的起伏山峰。構圖上以簡潔為主,可能是輪廓的抽象,可能是層次的呈現,不求琳瑯滿目,每幅只表達單一概念。
望著蜿延於山嶺上的山徑,心想假如路上有一兩個人影作點綴就完美了,那就能呈現出一種體積上的對比,並成為一個趣味點。可惜當日一路走來,幾乎不見其他遊人。那就隨遇而安吧!
拍著拍著,已經五時多了,天色也漸漸變得昏黃了。起程繼續前往八仙嶺,走至黃嶺最高的山峰時,太陽已經降至很低位置了。這裏離八仙嶺還有超過3公里,而且往後的路主要為下坡,似乎不可能再找到開闊位置拍日落了,於是立即登上峰頂開壇拍攝!
由於天色已差不多達到最飽和的色彩了,再耽誤的話色彩就會慢慢褪去,因此必須趕快開始拍攝!一輪手忙腳亂後,拍了幾張較為抽象的構圖後,決定趁橙黃天色未散前使出絕招——長焦全景照!
只要先把相機轉換成直度,再慢慢水平旋轉,橫掃景物,然後再合拼成全景照,就能既有長焦的放大與壓縮效果,又有寛闊的視域,魚與熊掌兼得!然而在如此嚴重的煙霞下,併合軟件要辨認景物會相當困難,必須以專門軟件,手動點出參考點,才能成功併合。
六時十分,一直匆忙地拍攝至太陽被雲完全遮擋,這時景物都變得黯淡沒趣了,於是開始收拾行裝,繼續向八仙嶺進發,準備在前方找個位置拍攝下半場——星空。離開時,終於看到遠處的山頭有2個人影步近。知道附近有其他遊人,心也稍為安定些。
其實我可以選擇在原地等待入黑,因為該處也相當開闊,但考慮過後還是決定繼續前行尋找新位置,原因有二:
一是由於初次行走這條路線,而目前所處之地距離終點大美督尚遠(至少還有6公里),不想摸黑走太長的路程,減少變數。
二是對於拍攝星空,我比較傾向能同時拍到城市的燈光作襯托。因為這才是最能代表香港的星空。香港的城市與郊野如此緊密相連,絕大部分地點所見的星空,都或多或少會看到城市的蹤影。雖然光害嚴重的香港所能見到的星光,無法跟外國曠野的漆黑夜空媲美,卻有星、城互襯的香港特色啊!
《西貢星夜》
六時半,天色已暗得需要以電筒照明了,但還有1.5公里才進入八仙嶺範圍,距離大美督就更遠了。前行途中,不時回望後方遊人的燈光來安撫自己。我雖然有一定的獨行夜行山野經驗,但老實說,要獨自在山中夜行,還是會害怕的啊!
走至相信是八仙嶺的第一個峰,該處的景觀相當開闊,更可望到山下大美督及對岸馬鞍山的城市夜景,加上山的高度能減少煙霞影響,本應是一個不錯的拍攝點,無奈星光仍不敵煙霞,城市之上幾乎不見一顆星。我沒有開壇拍攝,只停下休息,順道有意無意地等待後方的遊人,看看能否結伴同行。
離遠聽到英語的對話聲,知道是一男一女的外國人。
終於,我們的燈光交會了!打了聲招呼便交談起來。他們是在港工作的美國人,因為時間上失了預算,才弄至這麼晚仍未下山,而他們只有一人有頭燈,因此入黑後只能更緩慢地前行。正巧我還多帶了一支後備電筒和頭燈,果真能派上用場了。
有趣的是,原來當他們離遠看到我回望時的燈光時,也同樣在慶幸有對方的存在。這樣的相遇,可算是互相拯救了對方吧~(可真浪漫的相遇,可惜對方是個中年男性(掩眼))
廣 告
光源充足,加上結伴同行下,步伐都不自覺地加快了,轉眼便走過餘下的七個山頭,走到大美督了。由於山野漆黑,為免影響夜視力(以及出於禮貌),一路上我們都盡量避免用燈光直照對方,直至回到有街燈照亮的地方,我才看到二人的模樣。回想這場「黑暗中對話」,還真是有趣。
這次雖然拍不了星空,但能拍到不錯的長焦風景,然後能安全回家,還結識到新朋友,都可算是滿載而歸啦!
附注:今天除了長焦,其實還帶了老蛙的一支尚未推出的9mm小型廣角鏡頭,希望能替他們拍些示範照。以下是這次的收獲。揼心的是,居然忘了清潔Sensor,把照片毀了 :'( 很大片污跡啊呀呀~!! ><
器材清單:
Pentax K-1
Sony A7ii
Sony rx100iii (影片拍攝)
HTC RE(影片拍攝)
Pentax 24-70mm f/2.8
Sigma 70-200mm f/2.8
Laowa 15mm f/2 FE
Laowa 9mm f/2.8
Fotopro X-go max
Fotopro X-go mini
Fotopro uFO 2
阿零:土生土長香港人。既是攝影師,也是個跨媒體創作者。除了拍照,也創作攝影相關的影片和寫文章,並活躍於不同的平台。快來跟我交流吧!
Facebook專頁:攝影作品發佈、分享心得、刊載文章,最重要是和大家交流~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grapherling
Youtube頻道:定時發佈攝影相關的影片,分享攝影樂趣!
https://goo.gl/GoK1Zx
IG:集中發佈風景照的地方!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hotographerling
Fever達人主頁:集中發佈攝影文章的地方,方便集中閱讀~
https://www.dcfever.com/column/info.php?id=643
個人網站:影片、相片、文章集中看!集合了我在不同平台創作的內容,請隨便參觀~
http://photographerling.com
(資料由 阿零 授權提供,文章由iPlayHK 香港愛玩生修改 /圖片為作者提供)

免費訂閱 iPlayHK 電子報: |
定期推介香港好去處、旅遊資訊及優惠! |
|合作查詢:hello@iplayhk.com |
*部分網站內容會連結至聯盟網站,讀者朋友們經該等連結消費,iPlayHK 會獲得少量收益,以作網站營運及慈善捐款用途。請多多支持!(詳情)